漫談工業4.0、CPS和物聯網
本文來源:聯動元素
2014年10月10日,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柏林同德國總理安格拉·默克爾共同主持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。雙方決定發表《中德合作行動綱要:共塑創新》。“工業4.0”合作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,并提出了4個具體合作方向。
此后,“工業4.0”概念開始在中國迅速擴散。所謂工業4.0,即第四次工業革命,在《中德合作綱要》中也被表述為工業生產的數字化。2015年,一篇名為《工業4.0提出者詳解工業4.0》的文章中,一位被稱為工業4.0之父的德國專家Henning Kagermann,回顧了“工業4.0”概念的提出過程及其核心理念。
據Henning Kagermann介紹,工業4.0概念,是根據德國政府的要求,于2009年作為對德國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想法而提出的。
2011年,由包含企業和科研團體在內的50個機構正式向德國政府提出該概念。
2013年又提出了更新版。
2014年,工業4.0概念在德國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。
而他們之所以認為新工業革命到來,是基于三大推動力:
1)數字技術;
2)物聯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;
3)工業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。
“這三個因素疊加起來就形成了一種趨勢,自動化之后的重點就是系統對外部環境的感知,通過感知形成工業大數據,現在很多數據都不是免費的,將來數據會越來越廉價甚至免費;然后人工智能會讓機器擁有學習能力;然后是新的分析工具,用來分析數據并指導行動。”
總體來講,就是借助新一代傳感、通信、計算機技術,將使工業生產發生質變。
隨著工業4.0之火開始燎原,低調多年的CPS(信息物理融合系統),被作為工業4.0的核心架構,為業界所熟知。
實際上,CPS是由美國于2006年提出的。據公開資料顯示,2005年5月,美國國會要求美國科學院評估美國的技術競爭力,并提出維持和提高這種競爭力的建議。5個月后,基于此項研究的報告《站在風暴之上》問世。
在此基礎上于2006年2月發布的《美國競爭力計劃》則將信息物理系統(Cyber Physical Systems,CPS)列為重要的研究項目。到了2007年7月,美國總統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(PCAST)在題為《挑戰下的領先——競爭世界中的信息技術研發》的報告中列出了八大關鍵的信息技術,其中CPS位列首位,其余分別是軟件、數據、數據存儲與數據流、網絡、高端計算、網絡與信息安全、人機界面、NIT與社會科學。
CPS的官方概念是“一個綜合計算、網絡和物理環境的多維復雜系統,通過3C(Computing、Communication、Control)技術的有機融合與深度協作,實現大型工程系統的實時感知、動態控制和信息服務。CPS實現計算、通信與物理系統的一體化設計,可使系統更加可靠、高效、實時協同,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應用前景”。
與工業4.0的核心理念卻有異曲同工之處,不同的是它提出的應用場景偏向于“大型工程”,而工業4.0的應用場景很明確就是“工業”。
同在2009年,另一概念——物聯網,在中國被提出。雖然查閱各種資料,都會顯示“物聯網”的概念源自于1995年比爾蓋茨的著作《未來之路》,脫胎于早期的傳感網,但是真正將它推向產業化的卻是中國。
2009年8月,中國前總理溫家寶在一次無錫視察中,聽取了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負責人對“物聯網產業化”的一些建議后,表示了認同,并提出了三條具體實施建議。
此后,讓“物聯網”從學術概念走向了產業概念。物聯網概念的提出者劉海濤對其的定義是:物聯網是面向實體物理世界,以感知互動為目的,以社會屬性架構為核心,建立在互聯網和智能化基礎之上,物理與信息深度融合的全新體系。從技術路線上來看,幾乎就是對CPS的詮釋。
但是,從真實應用場景上來看,范圍更廣,不僅局限于工業生產、大型工程,農業生產、生活服務、商業服務、社會民生等等領域,都可以借助物聯網手段提高效率、產品價值,或者提升服務質量。
從起源上看,工業4.0、CPS和物聯網的提出,都為了順應國家戰略轉型的需求;
從技術路線上看,都是對傳感、通信、計算機三大技術的深度應用;
從應用場景上來說,工業4.0和CPS定義的范圍相對較窄。
不過,可笑的是,德國的工業4.0和美國的CPS開始在中國大行其道,而中國自己提出的“物聯網”,卻開始被排斥在戰略邊緣。